深夜球鞋拆解&评测# Air Zoom Drive AF

95

多图慎入!球鞋拆解&评测# Air Zoom Drive AF 深夜继续球鞋评测,这次评测的对象是笔者的最爱没有之一的球鞋----- Air Zoom Drive AF,这次依旧从实战鞋的角度考虑进行选择,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球鞋的构造,笔者含泪将身为长达十二年的老鞋进行全方位的拆解,希望给大家一个全面的评测。纳什作为96“黄金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类型的球员。从96年被太阳选中到98年交换到小牛再到04年回到太阳,不论是小牛时期和诺维斯基的琴瑟和鸣,还是在太阳时期和斯塔德迈尔、马里昂组成的“MSN”快打旋风,他的球风就和他的球鞋一样,轻盈快速、精灵鬼魅。作为太阳队“7秒快攻”的发起人,纳什出色的攻防转换意识联盟无人出其左右。当对手还沉浸在进攻得手的喜悦中时,太阳的快攻组合已经完成反击退防,纳什的长传能够准确地找到快下球员的跑动位置,并且不需要任何的调整动作,接球者直接就能灌篮或上篮。有时还能看见斯坦德迈尔和马里昂在快攻时先起跳,在空中等待纳什的传球,然后就是一个血脉贲张的灌篮。虽然纳什具备了优秀得分手所应该具备的一切素质:无论是突破上篮,中投,三分球还是罚球,纳什都是“180俱乐部”的常驻会员(即中投命中率+三分球命中率+罚球命中率大于180)。但是纳什却根本不需用得分来统治比赛,他和锋线球员的挡拆几乎是所有球队的噩梦,没有人会预料到他下一步会干什么,不论是是一记妙传还是自己进攻。而纳什几乎熟谙各种传球手段,凭借着自己和队友之间的默契来作出各种反应,穿针引线的引领球队取得胜利。 纳什从加入小牛时就穿着Air Jet Flight,一款包含魔术贴和后掌MAX的低帮球鞋,配置只能算中端,但是外形像极了跑鞋。那时候的球鞋资讯很少,网络也没有那么发达,很多人不知道这双鞋的名字,都直呼这双鞋是“纳什的鞋”。而这双鞋也反映了纳什对球鞋的要求,轻质、快速。而纳什也的确是一个轻易不换鞋的人,也或许确实当时其它的鞋子都不太适合他的风格,所以这双鞋陪伴了他将近5年。直到2004年纳什决定重返太阳,大家发现纳什终于换鞋了------也就是本文的主角------- Air Zoom Drive AF,这双鞋原本是由马刺的托尼帕克和纳什共同代言,可是没到半个赛季帕克就穿上了别的球鞋,就剩纳什一直坚持穿了将近三个赛季,直到NIKE为他出了第一款签名鞋,那是后话,在这里暂且不表。纵观他的职业生涯,入选8届全明星阵容,3届最佳阵容一队,并获2得明星技巧大赛冠军。在2004-2005、2005-2006连续两年获得常规赛MVP, 而纳什也是美职篮史上第九个和后卫中第三个蝉联MVP的人,自奥拉朱旺之后第一位拿到常规赛MVP的国际球员。而Air Zoom Drive AF见证了纳什在太阳队乃至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也见证了他从一个准一流球星蜕变为两届MVP得主的全过程。笔者作为纳什的忠实球迷,也收集了不少纳什的球鞋,既包括签名鞋,也包括别注款。作为早期低帮球鞋的象征人物之一,Air Zoom Drive AF也延续了纳什一贯的低帮球鞋的要求,作为一款已经由近十二年历史的老鞋,笔者等下在文中会具体讲到球鞋的细节。 言归正传,先说说这双鞋的球鞋配置,中底:前掌扇形ZOOM+后掌大CAGE ZOOM+大面积PHYLON中底,鞋面:皮质鞋面+大魔术贴+TPU。鞋子我是在04年11月入手,购买的就是纳什亲自穿白蓝的配色,刚出的时候专卖店统一价是990元,当时的价格已经算是NIKE的高端鞋了,但是因为纳什本来就市场号召力一般,再加上鞋子的价格定位也确实有问题,球鞋销量也不行,最后很多配色都五折出现在专卖店。我在09年的时候机缘巧合在网上500元收到了同样的配色的球鞋,所以一双用来实战,一双用来看~~~(架不住笔者真的是喜欢~~~)入手之后一直实战到11年,基本都在塑胶场地或者木地板,和另外一款轻质球鞋Team T-mac1轮换实战。直到JORDAN FLY AIR ZOOM DRIVE AF入手之后这双鞋才彻底完成使命,不过笔者对鞋子一直非常爱惜,所以鞋子保养的还比较理想。 笔者身高1米84,体重80公斤,每周最少两次球,每次三个小时左右。经常活动的地点还是家附近的塑胶篮球场和室内木地板场地。打法偏内线突破(因为没篮子),作为左撇子,个人习惯从右侧三分线向内突破或者在右侧三秒区要球三威胁。酷爱防守,无论一对一单防还是联防都爱到不行,打全场喜欢下快攻(因为真能跑)。因为笔者的打球风格比较追求身体对抗而且每场球都跑的很多(我是真的爱防守而且要跑快攻),并且突破第一步通常比较快,步幅也比较大,所以非常在意球鞋的启动和贴地感,因此对球鞋的重量和缓震要求比较高,即鞋子不能太沉从而影响速度和步伐,缓震也不能太软太塌陷,因为鞋子太软容易导致启动吃力,而且会消耗更多的体能。要做到重量和缓震的平衡的确看起来确实难以兼得,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偏爱这双鞋的原因。接下来,送上我的球鞋评测和拆解,满分10分制。 外观:9分 Air Zoom Drive AF一拿到手就让人感到十足的速度感和轻质,流线型的设计给人第一眼的感觉也像极了跑鞋而不是篮球鞋(KD8表示前辈你好),修长的鞋身,流线型的大大的魔术贴,低帮的脚踝支撑,短短的鞋舌的背面也写着“Engineering for speed”,整个鞋子充满了跑鞋元素,也验证了这双鞋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速度型选手而准备的。球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纳什配置了前后掌ZOOM AIR,在那个没有LUNAR技术横飞的年代,ZOOM AIR 是球鞋中底轻质和贴地的象征科技。纵观后面纳什穿着的球鞋,不论是ZOOM MOTION NASH1,还是后期的HYPERDUNK LOW,球鞋都没有再配置前后掌ZOOM AIR,也或许是因为纳什真的不那么在意球鞋的配置,同时NIKE的营销策略也发生了定位上的改变,后来让纳什代言中端鞋款居多。而修长的鞋身搭配皮质鞋面来为鞋子提供了不错的支撑,鞋子侧后面显眼的5点标志“ALPHA PROJECT”也彰显了球鞋的高端属性,(科普下:“ Alpha Project”代表了Nike最顶级,最创新的产品,是Nike研究室长期针对运动员实际需求而开发出的产品。Alpha Project包括了调查、探索、创新、验证、竞争五个步骤:   1.调查:向运动员本人进行调查,询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2.探索:总结运动员的需求,从中提取重点。   3.创新:根据重点来创造运动员所需要的产品。   4.验证:通过测试来证明新产品是否符合运动员的需求以及是否能为其提供更多帮助。   5.竞争:将产品最终交给运动员助其完成更高挑战并开始投入市场进行销售。   经过“Alpha Project”开发出的产品,会拥有五个醒目的圆点作为标志。) 而且从鞋子的配置与定价也能看出NIKE对这双鞋的重视程度,只可惜纳什低调的市场号召力以及球鞋本身市场定位的偏差,导致天不遂人愿。另外,因为笔者买的是蓝白配色,鞋面白色的皮质部分没穿几次就容易沾染灰尘而且不容易清理掉,这个算是小瑕疵吧。而日常的保养建议就用湿布轻轻擦拭鞋身即可。不需要其它方法擦拭。 就像我以往所说,外观这回事见仁见智,不好给分。从我个人给角度,我给9分。 脚踝保护:8.5分 对于高帮鞋和低帮鞋的脚踝保护一直都存在着各种争议,传统观念上认为高帮鞋能够更好地保护脚踝,同时也会牺牲了更多的灵活性为代价。但是经过各种数据的统计和研究也显示,脚踝的受伤几率和球鞋高帮低帮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脚踝受伤与否的原因是多样的,从职业选手的角度来讲,更多的和脚踝力量的强弱、赛前的固定和护踝是否打好、热身是否充分都有关系。ZK4和ZK5这两双经典鞋同样是低帮,但是科比也没有因为低帮鞋而脚踝受伤,相反穿着ZK4和ZK5拿到了职业生涯最后两个总冠军。所以针对纳什突破第一步启动快并且节奏多变的特点,AIR ZOOM DRIVE AF的鞋帮设计延续了JET FLIGHT的低帮设计方式,尽可能保证灵活性的同时不降低安全性。同时,鞋帮两侧使用不同的海绵材质进行保护,脚内侧用的是硬质海绵,减少加速突破时对脚踝的冲击,而脚外侧使用的是稍微软一些的海绵,保证了加速和启动时的灵活性。AIR ZOOM DRIVE AF的鞋带眼一共有7个,可以穿到最后一个并收好魔术贴的话,也不会感到非常难受的束缚感,而经过细节打磨的AIR ZOOM DRIVE AF,在兼顾脚踝的保护性和舒适性方面,完胜很多高帮鞋。鞋帮的设计也非常贴心,用了一个“V字型”的脚踝设计,即使笔者的脚踝很粗,也没有发生如今不少低帮球鞋的卡脚情形。但是如我以往所说,其实真要是想保护好脚踝,还是建议大家一要做好热身,二是尽量戴上护踝,三是平时就要加强脚踝的力量锻炼。 鞋底抓地力:9.0分 虽然AIR ZOOM DRIVE AF的耐磨性一般,但是鞋底的抓地力真的很出色,考虑到纳什快速轻灵的打法,时常要变速摆脱和急停,所以为他设计的鞋子抓地力必须要强。AIR ZOOM DRIVE AF使用的是传统人字形大底纹路,简单实用。笔者在之前的评测里也提到过家附近的室内篮球馆常年没有人打扫,落灰很多,曾经也因为穿着ZK5打球一场球滑到5次(不是黑ZK5,而是我们场馆落灰太多),但是穿上AIR ZOOM DRIVE AF无论突破和急停变相,完全不怕场地打滑。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大底人字纹的成熟设计能够提供强大的抓地,另一方面是AIR ZOOM DRIVE AF的纹路很深,确实不容易吃灰。更重要的是,因为鞋底设计的细节,在鞋底的前掌外侧,设计了一排圆形小圈一直延伸到球鞋足弓,不要小看这个设计,它保障了脚底发力变相时时能够牢牢的的吃住劲儿而不打滑,尤其在侧滑步或者交叉步的时候,前掌外侧需要在横移的瞬间提供支撑和前后掌过度,这种小圆圈设计可以大大提高鞋子的稳定性。所以如我以往所说,往往这种小细节,却决定了鞋子的性能高低和使用感受。

鞋面支撑:8.5分 从2008年NIKE推出飞线技术在HYPERDUNK08的横空出世,到2016年在AIR JORDANXXX鞋面高性能编织鞋面以及LBJ13精英版的KURIM材质的使用,NIKE对于鞋面形态和编制手法都经历了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在保证轻量化的同时如何提高鞋面的使用寿命也同样推进着各大品牌的不断竞争,而不论是NIKE的FLYWIRE\FUSE、FLYKNIT 技术、UA的FitFoam技术、ADIDAS的Primeknit技术等,花样繁多,名称各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核心技术就是将多种复合材料(合成材料作为支撑底层,轻质透气的网格,TPU 薄膜作为表皮)通过热熔压接在一起的复合物或称混合物。这种热压融合使多层材料产生了超强的机械结合,并将塑料通过高温烫印在织物网面的鞋面上,通过不同的线条形状来实现具备的加固和整体的张力并大大减轻了球鞋重量。虽然说这种轻量化技术已经成为了主流,笔者认为各大球鞋商更多的考虑其实是从成本上出发,球鞋的价格越来越高,但是相应的鞋面却从价格更高的皮质转为塑料,相信逐利的球鞋商肯定有动力来进行更大力度的研发,这也是不可逆的方向。但是相信有很多和笔者一样的老SNERKERHEAD尤其是从98年左右开始玩鞋的人都很怀念那个球鞋设计百花齐放的时代,皮质的球鞋所带来的手感和质感、哪怕是皮质球鞋散发的味道都令人怀念,而皮质球鞋所带来的那种厚实感和踏实感也不是现在的轻量化鞋面所能够体验到的。而AIR ZOOM DRIVE AF的皮质鞋身在那个没有FLYWIRE\FUSE 技术的年代已经算是轻质了,究其原因是鞋子为了保证轻质所以皮质使用的虽然是单层皮革,但在鞋头、鞋后跟处等重要支撑部位多加了层人造革材质,笔者开始穿上去的时候会感到担心鞋子的支撑性能是否适应高强度的跑跳,但是实战过几次以后,尤其在启动突破和急停急转时,你会发现鞋面支撑非常不错,鞋面并没有因为大幅度的动作而产生大的变形,依然可以紧贴在脚上。但是皮质球鞋的缺点就是打过几次球之后鞋面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皱褶,不过在那个年代能保持轻质还能平衡球鞋质感,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鞋面支撑我给8.5分。 球鞋包裹性:9.5分 AIR ZOOM DRIVE AF鞋内使用的是半掌内靴,但是包裹性比很多全掌内靴还要出色,一是因为修长的鞋身本身就颇为紧实(脚胖的人要哭),另一方面专为亚洲人脚型设计的Advanced Fit技术的使用大大提升了球鞋的舒适性,另外就是魔术贴和鞋带孔的设置较为合理。笔者习惯从从三分线45度角内切和篮下突破急停变相,这两个动作都属于多方向变速运动,对鞋子的包裹要求也非常高,在笔者系紧鞋带拉紧魔术贴之后,球鞋强烈的包裹感就让人欲罢不能,感觉无论是急转急停还是突破变相,整个鞋面紧紧地贴在笔者的脚上,突破急停都感觉不到脚在鞋内的滑动,使得笔者在突破的时候更加放心。而笔者在防守时的感觉更为明显,侧滑步和交叉步时大量的长时间横向移动容易导致球鞋包裹性的下降,从而影响下一个动作的启动,而可调式魔术贴的设计将双脚的横向移动紧紧的控制在球鞋的内笼之中。相比于Jet Flight, AIR ZOOM DRIVE AF的一大进步就是将以往的棉质透气鞋面换成了单层皮质鞋面,在牺牲了透气性的同时大大提升了鞋面的包裹性,相信也是为了保证纳什在突破挡拆时更加犀利。同时,AIR ZOOM DRIVE AF的鞋头周围设置的一层人造皮革的保护圈非常实用,在脚趾头被踩到的时候可以提供保护,对于包裹性我给9.5分的高分。 鞋底耐磨性:7分 AIR ZOOM DRIVE AF的鞋底用的也是普通橡胶(那个时候XDR技术还没有在篮球鞋当中普遍使用),耐磨性中规中矩,笔者实战20次以后鞋子前掌内侧和后掌外侧的纹路就有相当程度的磨损了,当然这或许也和笔者的打法有关系,因为内切突破而且喜欢转身急停,所以受力点也集中在前掌内侧和后掌外侧,而且球鞋的定位也是内场鞋。但是冲着990的价格也确实够娇贵的,如果这双鞋真能复刻的话(估计不太现实),真希望出个XDR版本,那大家就真能当跑鞋驰骋了。所以建议如果没有XDR配方的球鞋还是在木地板和塑胶场地打球吧。为了让鞋子寿命长一点,这双鞋只用在内场就好。考虑到鞋子能艹将近7年,也够本了。

中底稳定性:8.5分 AIR ZOOM DRIVE AF的中底使用的依旧是是二次发泡成型的PHLYON,其特点就是更轻量化的同时还兼具缓震性能,(可参考JORDAN SUPELFLY3&4、AJ29&30和保罗7&8,都用的二次发泡PHYLON直接当后底缓震,从而省略了后掌ZOOM,好吧这又是为了节省成本)鞋底中间放置的大面积TPU板,同样将TPU延伸到了前掌和后掌,并且在足弓的两侧将TPU进行了延伸到后跟,笼型的TPU覆盖了整个后掌ZOOM,大大的增强了鞋底的稳定性。在纳什高速行进时给予足底更踏实的保护。另外,与笔者穿着的HD08和Team T-maci1 相似,AIR ZOOM DRIVE AF前掌内侧延伸和外包了具有大底人形纹路的额外的小支撑条设计,增大了球鞋的受力面积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球鞋稳定性,尤其是急停突破的时候感触更加明显。考虑到纳什大量的挡拆后突破,对于满场飞奔快下时的足底的承受能力考验很大,在低帮球鞋保护性先天不足的前提下稳定性的增强更有利于跑动多、球风洒脱、但是年龄逐渐增大的纳什。另外,有人吐槽TPU不如碳板显得高端,平心而论,碳板在轻质和延展性方面确实有它的优势,但是在业余玩家打球的时候,TPU和碳板的细微区别很难被体会出来。况且现在AJ29&30、ZK10&11、LBJ11&12&13这些NIKE高端球鞋都没有在使用碳板了(个别季后赛精英版会使用碳板),所以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可能今后高端球鞋碳板的使用会越来越少。 鞋底缓震性:10分 ZOOM AIR缓震技术从一开始就是运用在跑鞋上,在LUNAR技术出现之前一直作为贴地和轻质的缓震代表技术,而在08年奥运会时HD08前掌开始使用LUNARLITE这种新的物理缓震技术抢占市场(因为恰逢奥运大赛年并且和飞线技术同时推向篮球鞋市场),而相比于AIR MAX和ZOOM AIR技术,早期的LUNARLITE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使用寿命,受制于物理缓震的特点,这种利用分子间的空隙进行缓震的技术都会随着使用时间和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失去弹性。但而经过多年的改良。现有的LUNARLON技术,很大程度上改善了LUNAR材料的耐用性,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延长了缓震的寿命。而ZOOM AIR技术,作为NIKE的当家科技已经流行了快20年,有硬币型、麻将条型、扇型、3/4全掌型以及可见型ZOOM MAX,ZOOM AIR的构造就是一片扁平状的气垫,然后中间由许多尼龙纤维组成,纤维的上下两端有一个织物的平面,用热压的方式固定在气垫的上下内壁,因气体具有等方向膨胀的性质,会有形成球状的趋势,所以会把尼龙纤维拉直成紧绷状态而形成平衡,ZOOM AIR就是利用尼龙纤维的张力与气压之间的相互调节来产生避震与反馈的作用。相较于LUNAR技术,ZOOM的优点在于耐用性强,不会因为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缓震性。而AIR ZOOM DRIVE AF的亮点在后掌的ZOOM MAX,NIKE在1999年曾经为阿隆佐莫宁推出过的签名鞋ZOOM ALONZO 1当中使用过ZOOM MAX,这也是NIKE在篮球鞋领域第一次运用可见式ZOOM MAX,但是因为其气垫面积大但是没有相应的支撑导致中底不稳,所以可见式ZOOM的使用在篮球鞋上就一度搁置了,直到AIR ZOOM DRIVE AF的推出,我们又重新看见了这项久违的技术,相比ALONZO1,AIR ZOOM DRIVE AF的后掌使用了升级的CAGE ZOOM技术,核心就是用笼型的TPU将ZOOM MAX保护起来,而不是用ZOOM MAX直接接触中底,这样的设计既保证发挥了ZOOM MAX的缓震优点,又提高了它的稳定性,在日后的LBJ2和LBJ8当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ZOOM CAGE的设计。AIR ZOOM DRIVE AF的中底设计是前掌扇形ZOOM AIR,后掌是CAGE ZOOM,在落地时,后掌的缓时感受明显;在突破时,前掌感觉贴地较强,启动也不拖泥带水。这不得不说AIR ZOOM DRIVE AF设置的细节,从后续的拆解图可以看到,前掌的扇形ZOOM AIR比后掌的ZOOM MAX要薄5毫米左右,我认为是根据功能的不同所以厚度也有所区别。另外,说道球鞋的速度感,笔者在打球能感觉前掌比后掌也略微有那么一点高度差,相信这也是为了更利于纳什的快速启动和灵活快下。在这一点上,NIKE在速度型球鞋的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同时ZOOM AIR技术的需要时间来适应,尤其是前掌的扇形ZOOM,需要踩开了之后才能感受到它的贴地感和缓震。另外脱胎于跑鞋技术的ZOOM AIR真心不适合用来长时间压马路,因为ZOOM的特点会导致走路时卸力,笔者平时用来压马路的时候时间久了就感觉到足弓的酸疼。但是在球场上奔跑时真的能感受到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ZOOM AIR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前掌的贴地和启动、后掌的缓震和回弹都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在缓震方面,我给满分10分。

透气性:7分 AIR ZOOM DRIVE AF在鞋头和鞋面两侧后后跟两侧都设置了大量的透气孔,但是感觉装饰大于实用,皮质鞋面的特点就是透气性一般,这点也不能强求。即使是单层鞋面,但是穿着低帮薄袜子在寒冷的冬天,打球之后笔者的袜子也是基本湿透了,不过笔者本身脚也爱出汗,我对透气性的要求也不高,所以透气性方面我给7分的及格分。 以上就是给大家带来的AIR ZOOM DRIVE AF球鞋评测,可以说作为一双特点鲜明的速度型后卫鞋子,AIR ZOOM DRIVE AF就是为了纳什而设计的好鞋。在接下来的球鞋拆解环节,大家可以到这双十二年前的老鞋的实在用料和细致构造。

考虑到十二年的老鞋子了,估计一把小刀+手撕就可以搞定。结果我低估了老鞋的胶水强度。原本打算两个小时完成的拆解最后花了一个晚上。后来在朋友的提醒下我才想起老鞋用的都是非环保胶水,胶水强度比现在的鞋子大太多。

鞋底后掌磨损的程度最为严重,已经基本能看到气垫了。所以决定从后掌入手。拆开之后ZOOM MAX依旧饱满。

成功将鞋面和中底分离,如果换个Lunar中底,妥妥的跑鞋。顺便感叹下那时候NIKE 的做工和走线都是那么认真,中底布的球鞋信息也清晰可见。

前掌扇形ZOOM AIR 也依旧饱满。

后掌的笼型TPU为ZOOMMAX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前后掌ZOOM AIR和鞋面与中底合影。拆解完毕!

将ZOOM AIR切开,里面的纤维组织清晰可见。

最后来一张纳什球鞋大合影!谢谢大家耐心看完我的帖子。评测,我们是认真的!

注册或登录get帐号即可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GET-USER-45343  2016-06-21 13:32:38

    引自 @GET-USER-190291:

    谢谢!

  • GET-USER-190291  2016-06-20 13:44:04

    写得真心好,

  • GET-USER-161607  2016-06-09 17:12:30

    10年前买过一双,真是一双好货

  • GET-USER-380637  2016-06-02 10:11:39

    不错

  • GET-USER-374911  2016-05-16 22:45:32

    好大的zoom

  • GET-USER-45343  2016-05-10 10:24:52

    引自 @GET-USER-306372:

    老鞋慢慢充满了回忆!

  • GET-USER-306372  2016-05-10 09:16:44

    我第一双nike,初三一直再穿,在实验室踩了个图钉鞋跟气垫坏了我心疼了好长时间!

  • GET-USER-45343  2016-05-09 09:52:52

    引自 @GET-USER-34381:

    我这是奔着论文去的~~

  • GET-USER-34381  2016-05-09 09:16:37

    不是多图,是多字慎入....

  • GET-USER-45343  2016-05-09 07:01:17

    引自 @GET-USER-192738:

    哈哈谢谢鼓励,我再接再厉!

  • GET-USER-45343  2016-05-09 07:01:00

    引自 @GET-USER-246198:

    过去的老鞋做工确实比现在要讲究不少

  • GET-USER-45343  2016-05-09 07:00:33

    引自 @GET-USER-317182:

    谢谢!

  • GET-USER-192738  2016-05-08 21:39:16

    非常非常良心的拆解 感谢!

  • GET-USER-246198  2016-05-08 20:42:24

    好拼啊!大赞 不过吐槽一下nike的做工实在是越来越垃圾

  • GET-USER-317182  2016-05-08 16:06:17

    不错

  • GET-USER-45343  2016-05-08 12:47:35

    引自 @GET-USER-66411:

    为了给大家更好的评测也是拼了

  • GET-USER-66411  2016-05-08 12:22:55

    为何要拆呢?多可惜啊

  • GET-USER-45343  2016-05-08 10:58:00

    引自 @GET-USER-243960:

    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有共同的话题一起来讨论和回忆这些老鞋,谢谢捧场!

  • GET-USER-243960  2016-05-08 10:00:10

    这个真的是良心评测,谢谢兄弟

  • GET-USER-111849  2016-05-07 21:21:39